11月3日,記者從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獲悉,在今天舉行的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哈工大牽頭的7項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二等獎5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獲獎數(shù)量位居全國高校前列。
哈工大環(huán)境學院王愛杰教授牽頭的“污水深度生物脫氮技術及應用”項目、儀器學院劉儉教授牽頭的“超精密三維顯微測量技術與儀器”項目、材料學院苑世劍教授牽頭的“難變形合金異形整體薄殼雙調熱介質壓力成形技術”項目、航天學院齊乃明教授牽頭的項目、材料學院葉楓教授牽頭的項目分別榮獲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二等獎。
哈工大化工與化學學院杜春雨教授牽頭的“高可靠長壽命鋰離子電池關鍵技術及產(chǎn)業(yè)化應用”、機電學院盧禮華教授牽頭的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其中,“污水深度生物脫氮技術及應用”項目提出了水處理生物調控新原理,發(fā)明了控碳脫氮、解構脫氮和自養(yǎng)脫氮新技術,創(chuàng)建了系列低碳、少能、高效技術系統(tǒng),突破了低碳氮比污水深度脫氮的技術瓶頸和工程科技難題,在全國19個省市87項污水處理工程中進行了規(guī)?;痉逗蛻猛茝V,年凈化污水量7.6億噸,為我國污水處理系統(tǒng)提標改造、深度凈化與利用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和低碳解決方案。
“超精密三維顯微測量技術與儀器”項目突破了光學三維顯微測量原理的多種瓶頸效應,攻克了橢球反射式顯微物鏡設計的理論與制造難題,為國家重大科技工程提供了超精密級測量手段和裝備保障,理論成果填補了國際標準計量的理論空白,使我國先于國際社會確立了光學顯微儀器微結構三維表征的定值體系。
“難變形合金異形整體薄殼雙調熱介質壓力成形技術”項目在國際上首次發(fā)現(xiàn)應變和應變率雙硬化提高變形均勻性的疊加效應,發(fā)明基于疊加效應的雙調熱介質壓力成形技術和裝備,解決了傳統(tǒng)單硬化成形技術的固有局限性,突破難變形合金異形整體薄殼制造技術瓶頸,成套技術成功應用于航空發(fā)動機等國之重器,以及高鐵、新能源汽車和高端運動車等行業(yè)的批量生產(chǎn)。
“高可靠長壽命鋰離子電池關鍵技術及產(chǎn)業(yè)化應用”項目面向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從電極材料多尺度調控、電池結構一體化設計、制造工藝全流程構建3個層次著手,成功解決了高端鋰離子電池壽命與可靠性提升的國家重大難題,創(chuàng)造了顯著的經(jīng)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據(jù)介紹,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fā)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五大獎項,最引人注目的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1999年設立至今,共有33位科學家登上了我國科技界的最高領獎臺。其中,哈工大校友、“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孫家棟,新體制雷達專家、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劉永坦院士分別榮獲2009年度、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記者 李麗云)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