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鳴九常常自比為“淺水灘上的蘆葦”。
法語翻譯家柳鳴九15日凌晨在京逝世,享年88歲。
2017年,《環(huán)球人物》記者在醫(yī)院見到柳鳴九。老人身體虛弱,幾乎沒有力氣站起身來。拍照時,他坐在沙發(fā)上,微微抬頭,斜看向窗外,眼神明亮,若有所思,一如30多年前在法國文學家薩特墓前的留影。
(相關(guān)資料圖)
當年,47歲的他初次訪法,意氣風發(fā);如今,相比不少仍然舉步輕捷的老同學、老同事,白發(fā)蒼蒼且“被帕金森氏收歸門下”的他,衰老得有些快。
他似乎把自己“用”得太狠了,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讀書、編書、譯書、寫書,把全部的學識和歲月都化為書柜里的一冊冊著作:從《法國文學史》《巴黎對話錄》,到《雨果文集》《加繆全集》《盜火者文叢》《法國二十世紀文學叢書》??
他的論著和譯作結(jié)集為15卷的《柳鳴九文集》,共計600多萬字。
距那次見面不久前,柳鳴九又完成了一項艱巨的工程:秉筆直書,對自己的一生進行回望與剖白。
“我要寫的是一本忠于歷史事實的書,忠于自己精神世界,忠于自己所作所為的書,而不是一本講套話、講假話、講虛話的書。”在《環(huán)球人物》記者對他的采訪中,“真實”也是他提及頻率最高的詞語。
正如他在《回顧自省錄》序言里所說:“沒有遮掩、沒有裝點、赤著臂膊面世。這是思想者的本性,也是思想者的軟肋,這是思想者的命定,也是思想者的使命?!?/p>
學林中的矮個子
“霍拉旭,很多事情都在你的哲學之外?!边@是莎翁名劇《哈姆雷特》里的一句話,被柳鳴九借用過不止一次。
“因為它把一個道理說得很別致:世界上太多的事情,往往和人設(shè)想的完全不一樣?!本拖袼约海究梢岳^承父業(yè),輕車熟路地成為一個好廚子,但偏偏來到一個陌生的地界,白手起家,走進了外國文學的天地。
既無書香門第的家底,又無海外深造的資歷,身高一米六還差一厘米的柳鳴九,常常自稱為“學林中的矮個子”,保持著一股笨鳥先飛、笨鳥多飛的勁頭。
1934年,柳鳴九生于南京,凈重9斤。隔壁一位老先生,以“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之意,為他取名“鳴九”。
他的父親是一個廚師,走南闖北,飽經(jīng)摔打。雖然只念過4個月的私塾,卻有特別的“文化情結(jié)”,寫得一手漂亮的筵席菜單。他不愿孩子們繼續(xù)在爐灶與案板前團團轉(zhuǎn),憑一己之力,靠一把菜勺將3個兒子送進了大學。
柳鳴九上中學時,正趕上戰(zhàn)爭時期,時局動蕩,四處漂泊。耒陽、桂林、貴陽、重慶、南京、廣州、長沙,他曾在書中形容:“五口之家就像一只漂流在大海上的小船,周圍是沉沉黑夜和驚濤駭浪?!?/p>
盡管輾轉(zhuǎn)多地,但每到一處,家人總是花最大的力氣讓他進優(yōu)秀的中學,不惜付出“嘩嘩的大洋”。他上過的4個中學,南京的中大附中、重慶的求精、長沙的廣益和省立一中,都是出類拔萃的名校。
1953年,柳鳴九考入北京大學西語系法國文學專業(yè)。《回顧自省錄》中,他對大學生活的記載詳盡而生動:
未名湖畔四年,我經(jīng)常看見陳岱孫氣定神閑地繞湖散步,看見周培源騎著自行車風馳電掣地來往于各個教學樓之間,看見朱光潛一身布衣,夾著書本去教室上課??在這樣一個名家薈萃的“黃金時代”開始了自己的“科班學藝”。
這四年,無故事,無傳奇,不過就是把課程一門一門地修好。那時,書包里總裝著一個洋瓷碗、一把勺,教學樓、食堂、圖書館、宿舍,從一塊陣地轉(zhuǎn)戰(zhàn)另一塊陣地,像上足了發(fā)條的鐘,分秒必爭。
擠時間、開夜車,如此下來,我患上了嚴重的神經(jīng)衰弱癥。每天晚上只能入睡一兩個小時,而且還老做噩夢,經(jīng)常夢見一個炸彈從天而降,掉進自己的腦殼,在那里面開花爆裂。于是,不得不隔一天請假一次,騎車到西苑中醫(yī)研究院去扎針灸,每天課后,還要到燒開水的鍋爐房去,在一爐熊熊大火的旁邊攏出一堆“文火”來熬中藥??一番折騰,總算度過了危機,這大概是我北大四年生活中唯一有點情節(jié)的故事了。
正是從大學開始,“勤奮”開始成為人生的慣性。幾十年來,我過的基本上是沒有星期天、沒有節(jié)假日的書齋生活。在旁觀者看來,這樣的生活就像一塊硬澀澀的面包干,但我樂在其中。
·在北大讀書期間的柳鳴九。
將薩特引入中國
上世紀80年代初,薩特的戲劇《骯臟的手》在上海演出。有人回憶:“演出最后一場時,前來‘截’票的人越聚越多。沖劇場的年輕人看上去并不野蠻,大多戴著一副近視鏡,一派書生模樣,他們拼命涌向劇場去尋找什么?”
他們尋找的正是薩特的思想?!叭耸且磺袃r值的創(chuàng)造者”“他人即地獄”“是懦夫把自己變成懦夫,是英雄把自己變成英雄”??這些充滿哲理的句子,成為當時的時髦語?!八_特熱”也被稱為“80年代新一輩人的精神初戀”。
而將薩特引入中國的,正是柳鳴九;時髦青年人手一冊的《薩特研究》,也出自他之手。
那時,柳鳴九剛完成《法國文學史》第一卷的編寫工作。摸爬滾打了多年,他深感在外國文化這個地界里行走實在不易,決定“讓事實說話”。
他開始創(chuàng)辦《法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資料叢刊》,其中第一集便是由他自己編選的《薩特研究》,出版后成為一代知識精英的必讀書目。
然而,就在當時,也曾有人將薩特與蛤蟆鏡、喇叭褲一起并列為“三大精神污染”,《薩特研究》成為批判對象并被禁止出版。
所幸3年后,雨過天晴,《薩特研究》被解禁再版。對于西方20世紀文化文學的翻譯介紹,從此欣欣向榮,蔚然成風。
在《薩特研究》一書遭到批判的那個夏天,柳鳴九拍了一張照片:他坐在藤椅上,低頭看書,神情泰然自若。那本書,正是被圍攻的《薩特研究》。
“這張照片體現(xiàn)了我當時的精神狀態(tài):‘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柳鳴九說,“站得住的東西,最后總能站得住。”從中學時代起,他就將唐代詩人司空曙的這句詩作為座右銘。
柳鳴九常常自比為“淺水灘上的蘆葦”,渺小、脆弱,唯有憑借多思、勤奮,才能實現(xiàn)存在的價值。幾十年來,他傾盡心血與氣力,搭建起一個恢弘的人文書架。
2013年,一位藏書家請柳鳴九為他收藏的“柳氏學術(shù)產(chǎn)品”簽名,雖然只帶來一部分,但摞起來,高度竟然達到了一米八九,真可謂著作“超”身了!
“最大的困難是自己”??
在病房中,柳鳴九興致高昂地讓攝影記者給他和前來探病的“翰林院”老同事們合影。同時,也不忘與醫(yī)務(wù)人員和農(nóng)民護工照上一張?!八麄兪怯芯竦娜?、有人格力量的人,比起像我這樣的書齋知識分子,他們更是國家的脊梁骨?!?/p>
在柳鳴九看來,自己不過是個“學術(shù)勞工”,在中西文化橋梁上干著“搬運工作”,“就像羅丹的《思想者》雕塑,不是一個衣冠楚楚、文質(zhì)彬彬的上等人,而是一個全身赤裸裸的‘苦力’”。
·柳鳴九(中)與德語文學研究泰斗葉廷芳(左,2021年逝世)、翻譯家寧瑛。金海/攝
談及《回顧自省錄》,他說:“當下的學界,放大成就、拔高姿態(tài)者,美化形象、粉飾缺陷者,胸襟狹小、鼠肚雞腸者,拉幫結(jié)派、相互傾軋者都大有人在,唯獨缺少講實話、講真話的人?!?/p>
“我寫這本書,就是想對這樣的學風、世風進行一番拷問,這可能是它唯一的一點意義吧?!?/p>
就在記者寫作這篇稿件之時,收到了老人發(fā)來的長長的電子郵件。他寫道:“就寫作自傳而言,最大的困難不是別的,而是自己。從一開始,我身上就背著‘著名學者’‘名士大家’的包袱,究竟哪樣才不減弱頭上那層少得可憐的光暈,要知道那都是花了大半輩子才爭取到的。于是,寫作的過程,就成為了跟功名心、世俗觀的戰(zhàn)斗過程?!?/p>
在學術(shù)階梯上攀登了一輩子,似乎已稱得上‘功成名就’。如今身臨墓外,最明智最徹悟的自我選擇,就是要以殘存的一息做更有意義的事情。如果還想往上攀登的話,那絕不是名氣的攀登、地位的攀登,而應該是人格的攀登,在最后一個生命階段,多顯示出一點人格的勇氣和力量。
人是脆弱、速朽的,很多努力往往是徒勞,猶如西西弗推石上山。但愿我所推動的石塊,經(jīng)過時光無情的磨損,最后還能留下一顆小石粒,甚至只留下一顆小沙粒,若果能如此,也是最大的幸事?!保ㄗ髡撸涸S曉迪編輯:付玉梅)
先生,走好。
總監(jiān)制:呂 鴻
監(jiān) 制:張建魁
主 編:許陳靜
編 審:蘇 睿
關(guān)鍵詞: 環(huán)球人物 書香門第
責任編輯:Rex_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