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天宮課堂”上新了!10月12日下午,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化身“太空教師”,為廣大青少年提供了一堂生動有趣的太空授課。自“天宮課堂”推出以來,已成功舉行了兩次太空授課,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本次太空授課活動,繼續(xù)采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3名航天員在軌展示介紹了問天實驗艙的基本情況以及科學手套箱、生命生態(tài)實驗柜、生物技術實驗柜和變重力實驗柜等設施設備,演示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等物理實驗,并與地面課堂進行互動交流。
科幻作家劉慈欣這樣描述過太空課堂,“這堂課最偉大的地方不在于簡單展示了幾個知識點,而是像一支畫筆一樣,為孩子們描述了一個與地球重力世界不同的太空世界。”相比地面課堂,太空課堂演示的內容,與青少年日常的經驗和感知有著顯著差異,這是太空課堂所具有的獨特魅力,也會給通過現場直播聽課的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航天員展示的別出心裁的小實驗,不僅會讓青少年領悟到各種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還能引發(fā)他們對有趣的太空現象的好奇心,這有利于打破孩子固有的知識體系和對世界的認知觀念,培養(yǎng)探索求真的科學精神。
科普的“打開方式”,會影響科學知識的傳播效果。太空課堂之所以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成為不少人的時代記憶,除了在環(huán)境方面具有特別之處外,還和授課者講述方式、實驗項目和教學用具的選擇等具有密切關系。良好的課堂效果,首先與在太空中擔綱講解互動任務的航天員的個人努力有關。負責講解的航天乘組人員要充分掌握相關領域科學知識,同時還要像一線授課老師那樣做好課程設計,以平易近人的口吻、深入淺出的講述,拉近與青少年的距離。同時,也離不開在背后篩選論證實驗項目是否安全可行的專家團隊等的支持。
青少年是國家實施科學素質提升行動的重點人群。此前,科技部等多部門共同編制的《“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fā)展規(guī)劃》公布,提出要推動科普與學校教育深度融合,系統考慮新科學知識、新學習需求、新教學手段,加大優(yōu)質科學教育資源和精品科普課程的開發(fā),切實增強科學性、系統性、適宜性和趣味性,豐富中小學科技教育內容。在“天宮課堂”實施過程中,有許多可圈可點的經驗可供科普教育工作借鑒。只有大力創(chuàng)新科普手段、激活善用現有科技場館設施資源等,才能推動科普教育工作持續(xù)深入開展,給青少年內心播撒科學的種子。
被稱為“科普太空版”“直播天花板”的太空課堂,展示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成就和空間站的建設水平,更吸引著全民的科學興趣。不止是青少年群體,廣大公眾均可通過媒體直播和視頻資料,跟隨航天員的視角參觀空間站的內部功能區(qū),了解航天乘組的工作生活空間,從中一窺我國空間站的特點和優(yōu)勢??茖W技術的進步,使“天宮課堂”的直播畫面更加清晰、聲音延遲明顯減少。“天宮課堂”第三課中首次展示的空間站植物研究項目的科學實驗操作,進一步展現了我國空間站實驗室的科研能力,未來的“天宮課堂”將給全社會呈現更豐富精彩的科普內容。
“天宮課堂”所處的位置雖然很“高”,但其傳播的科學知識,卻與青少年的距離并不遙遠。在天地互動環(huán)節(jié)中,航天乘組會和地面分課堂的學生進行親切交流,用即時性的回應,為孩子們解疑釋惑。盡管“天宮課堂”并非常態(tài)化的學校授課,但這樣弘揚科學精神、傳遞科學信念的科普教育活動,對青少年所產生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這樣的課堂可以幫助他們樹立崇尚科學、探索未知、逐夢蒼穹的堅定理想,對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大有裨益。隨著越來越多“胸有山海,眼有星辰,腳踏實地”的新鮮血液加入載人航天事業(yè),未來我們將邁向更深更遠的太空。(白毅鵬)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