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再春喜歡竹子,特別是竹子的聲音。
朝南朝西都能享受到充足光照的客廳一角,長著幾棵竹子,緊挨著一張中式座椅,坐在這里一抬眼,就能看到鍍了陽光的竹葉。
“安靜的時候你仔細聽,能聽到竹子‘嘣嘣’躥高的動靜?!边@位80歲的書法家,喜歡這種拔節(jié)的生命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花木竹石的客廳里,中式木質家具和瓷器字畫安置妥停??繅欠胖惠v灰色超市手推車。
不方便出門的日子里,它是楊再春走路鍛煉的輔助工具,他拒絕使用拐杖,所以向手推車借力:“用拐杖就感覺人老得不成樣子了”。
女兒評價他:“同齡人里要做最好的那個。”運動員時期,要跳得更遠、跑得更快;作為書法家,要成為幫助更多人拿起毛筆的那一個;80歲時,要做背最挺直的、了解AI的老先生。
就像他書寫的每一個字,一撇一捺,是為筋骨。
79歲,再次被推上“潮頭”
“網(wǎng)友張國順,你寄來的作業(yè)我收到了……”視頻中,一位戴眼鏡穿黑色T恤的老先生側身對著鏡頭,從結構到筆法,逐一點評身后網(wǎng)友寄給他的書法作業(yè)。
79歲這一年,畢生投入書法事業(yè)、一直默默給網(wǎng)友批改作業(yè)的書法家楊再春,又一次被推到聚光燈下。
從如何裁紙、泡毛筆頭到批改網(wǎng)友寄來的書法作業(yè),視頻號、抖音、快手、B站、公眾號、微博……書法教學視頻很快就吸引了百余萬粉絲,單平臺“楊再春”的話題點擊率達到4.3億。
在#79歲大爺在線批改網(wǎng)友書法作業(yè)#熱搜話題的討論里,有網(wǎng)友認出了他:“不是普通的79歲隨便哪個大爺,這是著名的書法家楊再春!”
沒錯,上一次他被推到“潮頭”、引起全民討論,是電視在中國剛普及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央視也只有兩個頻道。
圖為《中國傳統(tǒng)書法系列講座》電視畫面。受訪者供圖
當時,中央電視臺領導找到當時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楊再春商量,希望在央視開一檔書法講座節(jié)目,于是,就有了《中國傳統(tǒng)書法系列講座》。
中央一套每天中午十二點半,中央二套每晚六點半,講座一講就是3年?!昂髞碛幸淮谓ヒ姷轿?,說我才是大明星,他們相聲演員講10分鐘就下臺了,我每天黃金時間段要講23分半。”楊再春笑著回憶。
當時還是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副社長的楊再春,被譽為“擁有千萬學生的書法家”,收到約十萬封觀眾來信,走在路上,經(jīng)常被人認出來。
三十多年后,類似的情形在互聯(lián)網(wǎng)短視頻時代繼續(xù)發(fā)生著。全國各地網(wǎng)友的書法作業(yè)像雪花一樣飄寄他手中,每周詞典厚的七八十份作業(yè)堆疊在案頭。
楊再春會選取有代表性的作業(yè)投屏到電視上,把需要講解的各處細節(jié)展現(xiàn)清楚后,再去書桌前做示范;沒有拍成視頻的作業(yè),則通過語音和圖文的形式為粉絲們解答,力求回復每一位討教的網(wǎng)友。
“對寄作業(yè)的網(wǎng)友來說,這是很難得的一對一,我很珍惜這樣的信任和交流?!彼薪簧蟻淼淖鳂I(yè),都被編號排序,滿滿地收進大號信封中。兩年時間,這些厚實的信封占據(jù)了他書柜的一格。
哪怕是去醫(yī)院做檢查,楊再春都會被認出來:“欸,這不是網(wǎng)上批改作業(yè)的大爺嗎?”他們或許不知道,眼前這位“大爺”的作品多次作為國禮贈與外國首腦。
“我就是個教書的,教書一輩子,一輩子教書?!睏钤俅河X得,能讓更多人了解書法,愛上書法,自己就很知足了。
圖為書法家楊再春。受訪者供圖
當汗水凝結成墨
其實,對運動員出身的楊再春來說,教書法一開始只是兼職。
上世紀八十年代,為了攢錢給女兒買4000多塊的星海牌鋼琴,他騎著自行車奔波于北京幾個城區(qū)的文化館講書法課,“小竹耙子慢慢撓”,一節(jié)課2小時,課時費2~5元,攢了好幾年。
他的本職工作單位是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從編輯到社長兼總編,干了一輩子出版工作;他也是田徑運動員出身,專業(yè)跳遠,兼項跳高,短跑100米能跑進10秒8,60歲時還能前空翻。
所以,從小更喜歡“摔跟頭、打把式”的他,之所以能6歲就沉下心臨摹顏真卿的《多寶塔碑》,也是被父親要求的,談不上多喜歡,只是習慣了每天要動動毛筆,要寫點東西。
第一次體會到書法帶來的正向反饋,是小學六年級給班級寫春聯(lián)。全班只有他會寫毛筆字,還寫挺好,老師的表揚和同學艷羨的眼神,讓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體會到了寫字帶來的自信。那時起,練習書法不單單只是習慣,而是熱愛,是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考上北京體育學院預科后,每天四五個小時的日常訓練和其他的理論課程擠占了大部分時間,有時候累得都爬不上上鋪的床,省出時間練習書法成了極為奢侈的一件事。
早年與北京體育大學教練吳守仁先生合影留念。供圖
他抓住所有寫字的機會來練習,哲學、馬列、解剖、運動醫(yī)學……需要記筆記的課,都用毛筆來寫。極難得的空暇,他也在宿舍用筆沾著水在桌子上練字,邊寫邊擦桌子,時間久了,桌子被寫掉了漆,班長批評他破壞公物。
到了周末,他會帶紙筆墨水和干糧小馬扎,去展出明清兩代書法真跡的故宮臨摹,還因此結識了自己第一位正式的書法老師——黃高漢。
此后的歲月里,楊再春又先后師從鄭誦先、啟功。背帖、臨帖,一個字一個字地研究,“我寫的時候會對字說話,將各個筆畫讀出來,說出來它們都在什么位置上,這樣才能不錯。”
啟功先生叮囑他,“要多出版老百姓看得懂的、普及類的書法出版物?!惫膭钏跁ㄆ占敖逃隙嘧鍪虑椋矠樗髞斫淌跁裣铝朔P。
讓文字長出骨骼
很多人曾問過他同一個問題:“您是運動員出身,在體育大學干到退休,怎么字寫得這樣好,寫到全國聞名?”
楊再春認為,問出這樣問題的人,可能不了解體育工作者。他曾教過包括郎平、鄧亞萍、張湘祥在內的很多世界冠軍練習簽名,“優(yōu)秀的運動員,都是極其聰明的。他們都非常有自己的主見和思想。”
運動員生活的艱辛,讓他即使到了80歲,都忍不住品咂那一份苦味。他記得當年每周六的恢復性訓練要從北京體育大學跑到香山“鬼見愁”香爐峰,往返將近30公里不能休息,結束之后整個人像浸了水,“所以我們運動員不怕吃苦,也很爭強好勝?!?/p>
早年在北京體育大學訓練場留影。受訪者供圖
但外界對體育生存在一種偏見:用肌肉和骨骼思考問題,沒什么文化。打破這種偏見,成了支持楊再春要練好書法的另一個動力:“我就一個樸素的概念,改變體育生的形象,讓別人尊重我們?!?/p>
不被尊重的時刻太多了,像田徑場上細碎的石子、奔跑時逆向的風,最深刻的痛點記憶來自大學暑假乘火車的經(jīng)歷。
一整個車廂的大學生,看到高黑且瘦、別著北京體育學院?;盏臈钤俅焊`竊私語:“喏,體育生?!?/p>
“我要讓他們知道我不僅體育好,字也寫得非常漂亮,腦筋也很好,要爭這口氣?!?/p>
體育磨礪出來的個性耐力,筆墨浸潤出的熱愛,支撐著他度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生低谷;支持著他晚年兩次與癌癥抗爭,不被打倒。
《呂氏春秋》有言:“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楊再春非常喜歡這句話。
圖為楊再春先生影書合璧作品。受訪者供圖
追逐,逆著風,向著光
十八歲時,他在賽道上追逐更短的時間、更長的距離;到了八十歲,他追逐更年輕一代的表達和創(chuàng)新。
“不懂的我要學,我要追逐現(xiàn)代年輕人,他們在想什么、說什么。我鞭策自己,不要倚老賣老,要多跟年輕人學習,追上時代的變化?!?/p>
在和中新網(wǎng)合作的書法欄目中,雙方合作用書法來寫時下熱門的流行語,傳統(tǒng)和流行碰撞,他想借此機和年輕人交朋友。
圖為楊再春先生與中新網(wǎng)合作的書法欄目。
面對那些陌生的詞匯,楊老先生會讓女兒幫忙查清楚是什么意思、怎么用?!熬芙^戀愛腦”“少吃兩口”“妙啊”“不認識的雪糕不要拿”……這些新鮮的概念他剛開始一頭霧水,后來越寫越覺得好玩有趣。有一陣子,他知道了“666”的手勢,就經(jīng)常比劃著“666”來鼓勵別人。
為了靈活配合短視頻的拍攝,他還自學了P圖、錄音,社交軟件也玩得熟練。就像當年跳高要從跨越式轉變?yōu)楸吃绞剑瑒e人多少有些抗拒的時候,他已經(jīng)一遍遍把自己摔在又薄又硬的棕墊上來適應規(guī)則變化。
他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是有追求的,無論志趣還是習慣。
楊再春先生愛好書法,探索實踐了“影書合璧”的藝術形式。受訪者供圖
“我這輩子都在追逐?!彼f,而這種貫穿一生的追逐背后,也是在與偏見、時間和自我進行“抗爭”。
春光不等人,萬物已復蘇,他想出去走走,拍拍風景。
他想起當初在內蒙采風時看到的、海一般的向日葵。那天他不太舒服,但為了能留住鏡頭里的美景,硬是在旁人的扶持下站在了車頂親自掌鏡。
夕陽潑下金黃,向日葵給他染了一身光彩。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