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人物 >

古人赴宴也“打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警句“吃不了兜著走”,常被用來警告或威脅某人做事必須考慮后果,否則將難以承受。可在制止舌尖浪費上,古人并不介意“吃不了兜著走”,且留下諸多膾炙人口的節(jié)儉佳話。

《禮記·雜記下》說,有人問曾子,“夫既遣而包其余”。曾子告訴他:“既饗,卷三牲之俎歸于賓館”??梢姡湃苏J為吃不了的美食應(yīng)“打包”帶回。

南朝著名文學家、東海郯人(今山東郯城)徐孝克堪稱“打包”狂?!端鍟ぞ矶ち袀鞯诙氛f:南朝陳國子祭酒徐孝克生性清廉,每次陪侍宴席,“無所食啖”,可散席時,他面前的食品卻少了。高宗(南朝陳國宣帝)很納悶,就詢問中書舍人管斌是怎么回事,管斌因沒在意回答不上來。由此,管斌就留意觀察,見“孝克取珍果內(nèi)紳帶中”,后來查訪,才知他是拿回去給母親食用。管斌如實稟報,高宗感嘆良久,“乃敕所司,自今宴享,孝克前饌,并遣將還,以餉其母”,一時傳為美談。

北宋“牛人”司馬光也好“打包”。宋人胡仔編撰的中國詩話集《苕溪魚隱叢話》后集卷二十二說,“至本朝君實(司馬光)亦居洛中,遂繼為之,謂之真率會”。司馬光組織“真率會”,還定了“約法三章”:“朝夕食不過五味,菜果脯醢之類,各不過三十器;酒巡無算,深淺自斟,主人不勸,客亦不辭,遂巡作下酒時,作菜羹不禁……既食而攜其余。”“真率會”及“會約”清晰地告訴人們,當時七八個志趣相投的退休高官聚會,不講排場,量入為出,吃剩的統(tǒng)統(tǒng)打包帶回。司馬光沒錢?當然不是,他把退休金的一半送給貧困朋友,另一半捐出去“周濟貧民”,自己晚年組織“真率會”與老朋友、老同事聚會,自己不浪費,還和老朋友們力行節(jié)儉的生活方式。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和陶歸園田居六首·其四》寫道:“君來坐樹下,飽食攜其余。歸舍遺兒子,懷抱不可虛?!迸笥丫鄄秃?,剩下的飯菜,帶回家給孩子吃。這可不是“美食家”蘇東坡矯情。被貶黃州、儋州等地,他都“身耕妻蠶”,吃自己種植的農(nóng)作物,喝自己采的茶。他的勤儉和堅韌,一直令世人嘆服。

古代的文人士大夫紛紛以行動“尚儉戒奢”,拒絕舌尖上的浪費。明末清初理學家朱用純崇尚勤儉持家,教育子孫們“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可見,餐后“打包”的習慣在我國由來已久,勤儉節(jié)約、反對鋪張,亦被視為美德代代相傳。我們當下的物質(zhì)生活日漸豐富,更應(yīng)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踐行理性消費、簡樸務(wù)實的社會風尚。

關(guān)鍵詞:

責任編輯:Rex_11